提起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四川都江堰。其实,湖北襄阳的白起渠比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还早23年呢!都江堰都江堰宝瓶口白起渠,位于鄂西北,西起襄阳市南漳县武安镇谢家台村,东至宜都会郑集镇赤湖村,总长49.25公里,又称“百里长渠”、“长渠”、“荩忱渠”。
白起渠白起渠,这个具有近2300年历史的伟大古代水利工程,见证了曾经“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强大楚国的覆灭,记载了荆楚农耕文明的生长历程,亲历了白起渠灌区的沧桑巨变,在荆楚大地上谱写了荆楚后代革新自然辉煌辉煌光耀的壮丽诗篇。荆楚大地一、白起渠积累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白起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比四川都江堰早23年,比关中地域的郑国渠早33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引水工程。
1988年9月,中国水利电力出书社编辑出书的《中国水利之最》,称其为“全国最早的浇灌渠”。郑国渠白起渠,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而开凿的。公元前279年,为实施秦国上将军司马错的“得楚,则天下并矣”的战略主张,名将白起在攻打楚国的鄢城(现在的宜城)。
鄢城坚如盘石,久攻不下,白起遂接纳“水攻法”,在鄢城上游筑坝蓄水、凿渠引水,洪流灌冲楚鄢城,鄢城不战自破。白起因功勋卓著,被封为“武安君”,封地就是现在的南漳县武安镇。
战事竣事之后,白起或出于偿债情结,或出于改善自己封地农田浇灌条件,率众兴修水利,不光修筑了“武安堰”,还把开凿的战渠革新治理成了浇灌渠。白起渠蜿蜒数十公里长,所灌之处都成了“膏良肥美”之地,从中受益的黎民感念白起兴修水利的好事,就称之为“白起渠”。洪流灌冲楚鄢城示意图为什么白起渠没有都江堰、灵渠等古代水利工程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呢?最主要因为白起渠是使用军事工程的农田浇灌设施,是“战渠”演变为“灌渠”,是“军转民”工程;都江堰则差别了,它是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组织修建的具有防洪、浇灌、航运综合功效的纯粹意义上的水利工程。
白起攻打楚鄢城关于白起渠,在现存的古籍纪录中,最早见于《元和郡县图志》,在襄州义清县(古义清县在襄阳城西南50多里,今襄城区、南漳县、宜都会接壤地带)条下记述:“长渠在县南二十六里,派引蛮水。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
”从该文献的纪录可知白起渠的渊源。今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北宋时曾任襄州州官的曾巩所著《襄州宜城县长渠记》和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所写《读史方舆记要》均有类似记述。水经注有白起渠记述可以说,白起渠初始因战而凿,却为后人提供了名贵的浇灌水利工程,造就了襄宜平原的千里沃野。二、白起渠首创了“陂渠串联”的水利浇灌方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劳感人民积累了富厚的开发、使用白起渠的乐成履历。
古襄阳白起渠“陂渠串联”的灌区水利浇灌方式,是荆楚人民革新自然、发挥效益的智慧结晶。古谓“陂渠串联”,是将渠道与堰塘串联起来,堰塘平时蓄储水源,农田需要浇灌之时堰塘蓄集的水通过渠道流入农田,这样可以“以丰补歉”,对水资源在地域漫衍和时间分配上很好地加以调治,增大了水资源的使用水平,起到增加浇灌面积和提高浇灌效率的作用,充实地发挥了灌区浇灌的最大效益。
“陂渠串联”叙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城西陂谓之新陂,覆地数十顷。
西北又为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栏桥以南,西极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这是中国水利史上首次关于“陂渠串联”这一水利工程形式的纪录。据史料纪录,北魏时白起渠渠区已生长成为灌田三千顷的大灌区,由此可见北魏以前白起渠灌区陂渠串联的规模了。
《大元一统志》明确纪录了“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四十有九”,即指白起渠灌区有49口堰塘与渠道互通相联,常年蓄水,忙时灌田。长渠就是藤,库堰就是藤蔓结出的瓜1979年8月水利电力出书社出书的《中国水利史稿》对“陂渠串联”的作用高度肯定:“我国华北多平原,浇灌工程多为引河水的渠系工程。
南方多山区丘陵,多为陂塘蓄水工程,二者之间的中间形式是陂渠串联(长藤结瓜),它泛起在南北之中的淮水流域。陂渠串联的水利形式就是把大巨细小的陂塘用渠道联通,从而把疏散的陂塘水源集中起来,统筹使用。因此,它可以凭据各时期浇灌用水量的差别,开放一个或几个陂塘,供应整个灌区使用,从而提高了浇灌保证率。
战国末期,在湖北襄阳地域建成的白起渠,就是这种陂渠串联的水利形式”。长藤结瓜三、白起渠书写了一部治水生长史唐代的梁崇义主持整修治理白起渠,是现在有史纪录整治白起渠最早的人物。
他任山南东道节度使驻守襄阳时,主持治理白起渠,并在武安镇武安堰旁修建白马庙,供奉白起塑像。元代何文渊著《重修武安、灵溪二堰记》中称:“唐大历四年已酉,节度使梁崇义尚修之,乃建祠宇”。
诗人胡曾以其首次整治好事无量,赋诗高度评价“武安南伐勒齐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长载后,蛮流犹入在宜城。
”白起塑像宋代多次对白起渠维修整治,北宋有2次,南宋达3次。北宋第一次是在宋至和二年(1055年),襄州宜城县令孙永(字曼叔),对年久淤塞的白起渠举行疏治。宋熙宁六年(1073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新任襄州州官(知州)就巡视白起渠灌区,有感于“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遂为孙永主持修治白起渠一事补写了《襄州宜城县长渠记》(《元丰类稿》卷一九)。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记述“理渠之坏塞,而去其浅隘,遂完故碣,使还渠中。自二月丙午始作,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这次整治白起渠成效斐然,用时一个多月就恢复了灌区的浇灌效益。
孙永还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蓄水、放水、用水的治理制度,“曼叔又与民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这种管水制度淘汰了水事纠纷,深得老黎民的拥护。孙永调任开封府知府后,依然惦念着白起渠。宋熙宁六年(1073年)曾巩途经开封,孙永向其询问白起渠状况、是否沿用他制定的治理制度。
曾巩回:“民皆以为贤使之约束,相与崇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孙永听后释然一笑。宋熙宁十一年(1078年)孙永由开封迁调汝阳,上任前又写信给宜城县令“是知大旱而长渠之田无害也,是其山川民这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提示宜城县令,牢记农田浇灌与防治水患,是父母官员的职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北宋第二次是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襄州宜城县令朱纮主持复修白起渠,并将木渠与白起渠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浇灌系统,“溉田六千余顷”(郑獬著《郧溪集》),折合今42万亩,效益凸现。
这次整治有两个特点:第一,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据《宋史·河渠书》纪录:“不费公众束薪斗粟”。第二,扩大了浇灌效益,不仅渠道两岸的农田获得浇灌,而且还使修复的木渠沿途同陂塘相连,“通旧陂四十九,渺然相属,如联鉴,高蓄下泄”(郑獬著《郧溪集》),发挥了陂塘的调治作用。
时任开封知府的湖北同乡郑獬(安陆人)慕名前来观光学习,眼见木渠与白起渠领悟发挥的庞大浇灌效益,赋诗:“木渠远自西山来,下溉万顷民间田,谁谓一石泥数斗?直是万顷黄款项。去年出谷借牛耕,今年买牛车连连。须知人力夺造化,膏雨不如山下泉。
雷公不用苦震怒,且放乖龙闲处眠。安得木渠通万里,坐令四海成丰年”(郑獬《郧溪集》卷二六)。
当年在朝任参知政事的大文豪欧阳修也赋诗盛赞朱纮复修水渠的功劳:“因民之利无难为,使民以说民忘疲。乐哉朱君鄣灵堤,导鄢及蛮兴众陂。古渠废久人莫知,朱君三月而复之。沃土如膏瘠土肥,百里岁岁无凶甾。
鄢蛮之水流不止,襄人思君无时已”。宋英宗“靖康之乱”,北宋沦陷。岳飞收复陷落的襄阳、钟祥等6州后,金国罢兵求和,襄宜地域一变而为南宋的北地要塞,白起渠和木渠也随之湮废。
参知政事汪澈督视荆襄,上书宋孝宗请修白起渠。《宋会要稿》载:“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参知政事督视湖北、京西路军马言,相视襄阳有二渠:一曰长渠,一曰木渠,皆古来水利播殖去处。……其间陂池灌浸,脉络交通,土皆膏腴。
自兵火后,悉已堙废。今且先治长渠,凡筑堰开渠可用二万工,并合要牛具种粮等,就委两路运司措置,不令丝毫扰民”。
这次复修规模不小,用工2万个,“费已十余万”(《宋史·食货志》)。复修后灌区效益也十分显著,年收谷75万斛,2100折合多万公斤,《宋史·汪澈传》有载:“孝宗即位,锐意恢复,···澈以参予督军荆襄。
···请因古长渠筑堰,募闲民,汰冗卒杂耕,为度三十八屯,给种与牛,授庐舍,岁可登谷七十余万斛”。岳飞南宋以后的两次规模都比力小,一次是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另一次是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元代对白起渠也有所零星维修,其时尚能浇灌一些农田。到明、清时期,白起渠“日就湮塞”,“荡然无存”(《(同治)宜城县志》卷一,方域志附考)。
宋孝宗抗日战争时期,为纪念抗战名将张自忠将军,白起渠更名为“荩忱渠”。1939年6月29日,国民党第33团体军总司令张自忠(字荩忱)驻防宜城县,在认真观察相识白起渠的历史与现状并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后,致电湖北省政府代主席兼建设厅长严立三,恳求修复白起渠,称“当地原有长渠一道,蜿蜒七十余里,灌田三十余万亩。嗣后渐次湮废,以致水旱更迭、灾害频仍。
若加修浚,岁可增产粮食百万石左右。值此抗战期间,增加生产实为简要,拟请转电兴修,俾国计民生同受其利”。越日(6月30日),严立三回电表现同意,同时将张自忠电文转发告五区(襄阳)专署及南漳、宜城两地,要求“饬即酌办!”。但因其时宜城、南漳两县意见纷歧致,张将军忙于军务,无暇过问修渠一事,白起渠修复一度被停顿。
1940年5月16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将军在宜城县南瓜店壮烈殉国,举国悲伤。2年后(1942年),湖北省建设厅长、民政厅长、财政厅长、鄂北行署主任等召开专门集会,专题研究论证白起渠复修事宜,集会认为白起渠整修有利无害,决议当年11月开工建设。为缅怀为国捐躯的张自忠将军,圆他复修白起渠的梦,湖北省政府把白起渠命名为“荩忱渠”。
后因日军侵扰鄂西北,白起渠复修工程被迫停工。抗战竣事后,因经费无着,1947年7月底尚未完全复工的白起渠疏挖工程全线停工。宜都会人民政府立“荩忱渠”纪念碑抗战名将张自忠将军四、白起渠迸发出了科学生长的强劲活力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古白起渠迎来了春天。
白起渠是新中国建立后湖北省修复的第一个大型浇灌工程。1952年11月,南漳、宜城两县投入劳力4万多人,白起渠土方工程全线开工,1953年5月1日全部工程竣工并正式通水。为增强工程组织向导,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余益庵兼任工程建设卖力人。南漳、宜城两县投入劳力4万多人整修白起渠新中国建立后,白起渠人在古代“陂渠串联”水利形式的基础上,生长缔造了蓄、引、提相联合的“长藤结瓜”水利浇灌模式,在全国灌区予以推广。
白起渠是一条“藤”,沿渠与之勾通的水库、堰塘就是一个个“瓜”。这些“瓜”包罗1座中型水库、3座小(1)型水库、6座小(2)型水库和2161口堰塘。非农田浇灌时,拦河坝使河水入渠,渠水入水库、堰塘;农田浇灌需用水时,随时输水浇灌。
做到常流水、地表水全面运用,常年蓄水,不让水源白白地流走浪费,扩大了水源。白起渠灌区的浇灌面积随着浇灌方式的革新而快速增长,现在灌区面积已达30.3万亩,是襄阳五大灌区之一,是襄阳以致湖北省粮棉油的重要产地、生长农业经济的重点区域之一。现在灌区面积已达30.3万亩,是襄阳五大灌区之一,是襄阳以致湖北省粮棉油的重要产地。经由白起渠一代代人的经心治理,白起渠工程属全湖北省优等工程,灌区一派生机。
1964年,湖北省水利厅在白起渠召开“全省浇灌治理事情现场会”,水利厅原厅长刘振岐招呼全省425个万亩以上的灌区“学白起渠,赶白起渠”,办妥灌区。从2000年白起渠被列为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革新项目起,白起渠维护治理有了稳定的经费保障。
现今的白起渠人与时俱进,不停加速革新程序,根据“以效益为目的,以革新为动力,以建设为基础,以治理为焦点”的要求,开拓创新,奋力推进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走可连续生长“人水和谐”之路,促进各项事情进入了新的历史生长时期。白起渠进入了新的历史生长时期白起渠在治水方面,成就突出,缔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在中国水利生长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现今白起渠人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掩护与生长,白起渠渠首先后经由10次维修和改扩建,白起碑阁亭内生存了大量的碑记以及一些文假名人的题字。
2008年白起渠被湖北省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掩护单元。2018年度世界浇灌工程遗产国际评审效果于北京时间8月14日上午8时许在加拿大揭晓,位于襄阳市的白起渠(长渠)被乐成列入世界浇灌工程遗产名录,填补了湖北省世界浇灌工程遗产空缺。“长渠(白起渠)乐成列入世界浇灌工程遗产名录”新闻公布会岁月沧桑,白起渠风范依然;展望明天,相信白起渠越发辉煌辉煌光耀!。
本文关键词:云开在线登录
本文来源:云开在线登录-www.printcalendar2021.com